天然气象中,天色和人的联系最为亲密,寒燠燥湿是每片面随时随地都能够感觉获得的。这正在远古时刻便是这样。殷墟开采出来的甲骨文应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纪录,个中就有良多相合求雨求雪的刻辞。自后到《礼记·月令》,纪录就更为厉密。孟春之月,纪录着春风解冻,蛰虫始振。其后每个月的纪录都相当全部。而各史的《五行志》中就愈加周到。按照如许的纪录,昔人亦多所究心,北宋的沈括便是个中的一位,其遗说具见于所著的《梦溪笔道》之中。近数十年来,学者间的探索继续继续,立论虽不尽一样,但对付注脚相合题目,都费了良多心绪。
论古本日色的异同,能够追溯更为迷茫的远古。但从事史乘地舆学的探索,其上限也应是由人类最初从事出产劳动的时刻开首,这时已进入新石器时刻。大凡都以半坡文明遗址所显示的情形举动法则。半坡文明遗址经C(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5600年至6080年。因为全部遗存物的挖掘和测定,不尽都能一概,正在年代上有所伸缩也是能够意会的。天色温顺时刻和严寒时刻变迁的涌现,并非短时之内所可觇见,于是相合的年代就困难何如全部,当然也不行过分悬殊。
从进入史乘时刻,天色就显得较现正在为温顺。由东北部直到长江以南都是这样,便是内蒙古和青藏高原也都不是各异。据忖度,东北黑龙江和吉林等处,当时年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3℃以上,冬季最冷月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6℃以上。辽宁南部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3℃把握。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年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2℃—3℃,正月的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3℃—5℃。长江中游年均匀气温也比现正在高2℃把握,天山北麓年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1℃把握。西藏自治区希夏帮马峰西北佩估错低湖旁阶地确当时年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3℃把握。珠穆朗玛峰北坡河曲谷地里亚村确当时年均匀气温比现正在高3℃。正由于如许,当时的亚热带北界就由现正在的淮水流域北移,现正在的京津地域正在那时仍旧逼近亚热带的北缘[1]。当时不光天色温顺,并且显得潮湿,应是温湿的亚热带天色[2],和现正在很纷歧样。
确定当时的天色较现正在要温顺潮湿,是由遗存到现正在的动物骨骸和植物孢粉的检定得出的结果,个中有的还可由文字纪录来阐明。就以半坡文明遗址来说,个中就挖掘过獐、貉和鹿等类动物的遗骸[3]。鹿为产于北方的兽类,正在半坡浮现果木,实层见迭出。獐到现正在唯有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池沼地域。貉也是喜栖于河湖滨畔。这些喜温顺滋润的动物能正在半坡存在,阐明当时的天色和现正在很纷歧样。正在安阳殷墟的遗物中,有象、貘、獐、犀牛、鲸的骨骼,经古生物学家的探索,它们出土于安阳,是有表来的可以性[4]。不表个中的象是已经发展于黄河道域的。卜辞纪录殷代野猎有获象的语句,既为猎获的兽类,当不是由表方来的。卜辞“为”字从手牵象。可见象也是往往被服役的动物。殷人是已经役使过象的。象的出没存正在,评释当时殷墟的天色温顺,适于象的存在。以殷王的威力是能够得回远处送来举动进贡的动物。但是半坡遗址的正本居人是不会有如许威力的,为什么如许少少动物也已经正在半坡挖掘过。看来半坡遗址和殷墟的天色是相似乎的。两者的年代相距较远,这只可说其间的天色没有很大的转移。
这临时刻的温顺天色,相合各地所挖掘的孢粉便是全部的例证。黑龙江省呼玛县的桤树和其他落叶阔叶树的孢粉[5],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大义发泉细石器文明层不光中期花粉含量多于晚期,且有喜湿乔木栎树和草本十字花科的花粉[6],可见这些北部地域的温度和湿度都高于现正在。便是西北地域天山北麓,当时云杉发展线],而西藏自治区希夏帮玛峰下和珠穆朗玛峰北的孢粉和植物化石以及中石器时刻的遗存,都能够举动阐明[8]。
如许的温顺时刻,史乘相当长远。前面说到殷人的获象乃是武丁时事。武丁为王已正在商代后期。直到周初,照样相当温顺,竺可桢以《诗·国风·召南·摽有梅》所咏的“摽有梅,顷筐塈之”为证。召为周畿内采邑,所谓召南之地,亦只正在岐山之阳[9]。《召南》虽有《江有汜》篇,然《摽有梅》似难说到与江相合的地方。岐山之阳也便是今陕西省岐山、眉县等处。竺可桢于此还援引了《诗·国风·豳风·七月》为证。两篇诗传说都作于西周时,但所显示的天色却很纷歧样。能有梅树,可见本地天色仍相当温顺。但是《七月》诗中所说的时节,却较《召南》为迟。豳与召相距很近,怎样能有两种差异的天色?这宛若不行以豳地海拔高的理由来注脚。《诗序》对这篇诗的写作年代的说法实嫌含糊,似不易就此得出确信的结论。
固然这样,西周时刻的天色确实是已经由温顺转向严寒。由于《今本竹书编年》有这么一条纪录:“周孝王七年,江汉俱冻[10]。”并且唯有这么一条,此事未见于《古本竹书编年》。《今本竹书编年》的纪录虽多弗成尽信,然江汉冻结乃天然气象与人事无合,可以并非成心作伪。
便是江汉确有冻结,严寒时刻也不会过长。竺可桢于此援引了《诗·卫风·淇奥》所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举动阐明。《淇奥》一篇,传说是美武公之德,作为于卫武公之时。卫武公元年为周宣王十六年[11],是年上距周孝王七年为89年。淇水之旁的绿竹猗猗,应当不是从这一年起才开首有的。《淇奥》这篇诗的撰写时光虽显得略早,然以竹证寒温的转移终于感觉原委,不如援引《秦风·终南》一篇为适合。这篇诗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这里昭着提出梅树,梅树对付天色转移的感觉较为精巧,或许评释题目。《诗序》认为《终南》这篇诗,是为了劝诫襄公而撰写的。秦襄公元年为周幽王五年[12]。这一年较卫武公元年迟35年。卫武公平在位时久,共55年。卫武公四十七年,秦襄公即已逝世。以是不行就说《淇奥》一篇的撰述就早于《终南》。周孝王江汉冻结之前,是什么时间由温顺转为严寒的?也无所表明。最早似不行逾越周昭王时。周昭王南征不返,卒于江上[13]。若那时天色仍旧转寒,江汉可以冻结,昭王是不会简单南征的。昭王正在位年数说者间有差异,约莫以十九年为是[14]。由周昭王十九年至周幽王五年,亦将及两个世纪。
西周和年龄时刻,梅正在黄河道域多所种植,这正在《诗经》里已经有过多次的描绘,足以阐明当时的天色是相当温顺的。但梅正在黄河道域并不是直到西周和年龄时刻才开首孳乳的,按照《尚书》的纪录果木,正在商代即已用梅作谐和饮食的调料[15],可见它正在黄河道域的种植是很早的。当然也可举动商代天色温顺的阐明。
阐明这临时刻天色的温顺,除梅而表,还可举出少少例证,檀、棕、楠、杉、豫章等树正在那时都是黄河道域不难见到的树木。檀见于合中和中条山上;棕见于秦岭和崤山、熊耳山,最北且抵达白于山和六盘山;楠见于秦岭和崤山;杉见于终南山;豫章则见于合中[16]。这些树木大致正在唐代此后就很少再见于相合黄河道域的纪录。这正有帮于评释前后差异时刻天色温顺的差别。这里所说的秦岭、终南、中条、崤山和熊耳诸山,东西相望似乎成为一线。白于山和六盘山却远正在今陕西北部和宁夏南部,相差很远。可见天色的转移不光限于秦岭和淮水的南北。近人论及黄河中游的丛林,以现正在陕北和宁夏的干旱,狡赖史乘时刻这些地域已经有过丛林,而不悟气温湿度前后的转移。以现正在的天然条目怎样或许论证千百年前的情形?
这里当叙述竹与天色的转移有无联系。近人论天色皆以竹正在黄河道域的发展作阐明。如论半坡遗址当时天色的温顺,就以竹鼠为证。竹鼠以竹为食料,可见当时半坡多竹,竹鼠赖以存在。自后半坡邻近竹林零落,以至无存,竹鼠也就消散了。竹也见于山东省历城县龙山文明遗址和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这两处遗址平区分有炭化竹节[17]和竹炭灰[18]的挖掘,于是就以此阐明当时这里的天色也相当温顺,与半坡遗址相似乎。说到西周年龄时刻的温顺,论者皆举《诗·卫风·淇奥》一诗所歌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作阐明。实在由西周年龄以迄战国时刻,黄河道域竹的种植是相当普及的。当时人们日用器皿很多都是以竹造成的。食器有簠、簋、笾、簝,笑器有笙、竽、箫、管,盛物有筐、筥、箧、篚,寝拥有簟、箐、籧、篨。记事用简,信约用符,射用箭,食用箸。借使黄河道域不产竹,以竹修造的用具当不至于如许的繁多。黄河道域产竹出名的地域当推淇水流域,这是周代卫国的地方。《诗经》中对付卫国的竹林是几次讽咏不止的。上面所举的《淇奥》便是个中的一篇,还可再举出另一篇,《卫风·竹竿》也曾歌过:“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这足见当时人们的珍重。齐国也产竹,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旧临淄县)城西的申池便是一个产竹的地域[19]。汶水流域产竹更是驰名。笑毅报燕惠王书中就曾提到汶上的篁[20]。
到了秦汉时刻,天色有了转移。但是再有人以为是相当温顺的,同样也援引相合竹的文件作阐明。这时的竹原先是相当繁多的。司马迁正在《史记·货殖传记》中就已经万分歌颂“渭川千亩竹”。这是说,正在渭川这个地域,寻凡人家借使能栽种千亩竹林,他的收入就能够和千户侯相似乎。而鄠(今西安市鄠邑区)、杜(今西安市长安区)竹林还可和南山上的檀柘媲美[21]。淇水流域产竹,直到汉代,从来都是驰名的。当时黄河正在瓠子(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汉武帝亲临梗塞,堵口的原料便是用的淇园之竹[22]。东汉初年,寇恂为河内太守,也曾伐淇园之竹,造成百余万支箭,自南而来的攻击[23]。光武帝或许正在河北立住脚,和这宗事宜很相联系[24]。
经由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时刻,天色又转为温顺。唐代合中亦多竹[25],竹林伸张,西逾陇山,直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秦州杂诗》中已经三次提到竹树,当非不常[26]。便是太行山东淇水流域的竹林,也依然受到歌颂[27]。隋唐此后,经由宋代一段严寒时刻,至于元代,再度转暖。竹照样用来举动温顺天色的阐明。按照《元史》的纪录,元初曾于腹里的河南、怀、孟(今河南省沁阳市和孟州市)和陕西的京兆、凤翔(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凤翔县)置司竹监。稍后,又于卫州配置打点竹园的仕宦,举凡辉、怀、嵩、洛(今河南省辉县、沁阳市、嵩县、洛阳市)和益都(今山东益都县)等处的竹园都受到管辖[28]。可见当时黄河道域产竹的地域照样不少的。
举动天色温顺时刻论证的凭借,这些文件纪录或多或少都已经被援引过。翻过来说,天色转为严寒时刻,应当是正本产竹的地域就弗成以再有竹的发展了。这不是产竹地域的多少或巨细的题目,而是有无的题目了。前些年间,再有人断言说,竹不表秦岭。这较着是说,秦岭以北天色严寒是不适于竹的发展孳乳的。但是本质情形却并非如许。
魏晋南北朝是天色严寒的时刻。正在此以前,可以正在西汉时天色就仍旧渐渐转寒。但是班固撰《西都赋》,还说长安邻近,“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29]。张衡撰《西都赋》,也说长安邻近,“筱荡敷衍,编町成篁”[30]。班固和张衡之时,长安已废不为都,但以东汉时人侈述西京旧造,也许再有若干妄诞。曹魏时刘桢撰《鲁都赋》,则正在易代之际,应当不会再有过誉之辞,却也说到曲阜的“竹则填彼山陔,根弥阪域”[31]。西晋左思撰《魏都赋》,也说邺城“南瞻淇奥,则绿竹纯茂”;说到物产,还万分提到“淇洹之荀”[32]。邺城这样,洛阳邻近同样是“竹木蓊蔼”[33]。晋武帝后宫争宠,宫人多以竹叶插户,以引帝所乘的羊车[34]。便是长安城表,也照样“林茂有鄠之竹”[35]。当时有一派所谓名流,放浪于形骸除表,以相标榜。竹林七贤即其著者。传说他们的游踪就正在现正在河南省辉县[36],由于所谓竹林,就正在本地。十六国时刻,苻坚曾正在阿房宫种植桐与竹数十万株,以待凤凰。淝水战前,长安上林竹死,说者谓苻坚败亡之兆[37]。现正在河南辉县滨于净水。净水下游正与淇水投合,相距并非很远。净水源流亦有竹林,据北魏时郦道元所见,本地竹与刹灵,更为胜处[38]。两汉时,为了打点竹园,已经配置过司竹长丞。魏晋河内淇园也各置司守之官[39]。可知左思《魏都赋》中所说的并非虚夸。但是到北魏时,郦道元亲至淇水侧畔,竟未见到竹[40],这应是人工的砍伐所致,与天色无合。因北魏依汉魏旧规,仍设有司竹都尉[41]。北魏疆土仅有黄河道域,而净水源流的竹林仍与柏树相照映,便是长安邻近,也照样相似有竹圃的[42]。传说司竹监到北齐、北周时不曾再置,隋唐时刻才又获得还原[43]。北齐、北周积年短暂,设官不周也是有的。不行由于这两个政权不曾派专人打点竹园,就以为当时黄河道域仍旧无竹。借使齐、周之时黄河道域已无竹林,则隋和唐初长安邻近能有偌大的司竹园,就显得忽然了。
历隋唐而至宋代。宋代也是一个严寒的时刻。宋代虽是严寒时刻,产竹之地依然不少。合中渭水流域的竹林颇受歌颂。这一带的竹林,周遭逶迤约百余里,西起郿县,东到鄠杜,北至武功都有竹树,以至凤翔、天水也都有竹的发展[44]。宋朝南徙,女真入主中国。金时轨则,司竹监每年采竹50万竿为防河工程的原料[45]。前面已经说过,元代曾正在京兆、凤翔以及怀、孟等州配置仕宦,打点竹园,还轨则所产之竹能够发卖,当时给引竟至一万道之多[46]。元人如许配置法子,应当是按照宋金往后的旧规。借使没有如许的底子,元人初到中国,是不会肆意兴工,并且立见如许的见效的。
元亡之后,明初仍于陕西盩厔县设司竹局,以征收课税。这时竹园领域虽已褊狭,然直至明代后期,竹林却仍相当繁茂[47]。迄至清初,犹未稍减[48]。便是到1949年时,西安城中作竹器的手工业依然辘集正在一条街道。这条街道就称为竹笆市。竹器的原料乃是产自周至户县和华阴华县[49]。别的河南省产竹的地方,依然是辉县[50]和沁阳、济源等县[51],而山西平陆县的竹林,也驰名于一方。
这些竹林也有毁废之时。淇园之竹自来都是驰名当世的,但是到郦道元撰《水经注》的时间,居然是“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52],元时怀、孟两州的竹课是当时紧要的税收,居然也因“频年砍伐已损,课无所出”[53]。而盩厔县的竹园,至明中叶时,也因产竹逐耗,不行不募民种植[54]。便是山西平陆县的竹园,也因三门峡水库的兴修,而完整浸没。这些转移显而易见是人工的,而非天然的。郦道元所见到淇川无竹,而未指出无竹的来因。淇川和净水源流相距邻迩,若淇川无竹是因为天色的转移,何如净水源流竟未受到影响。可见这并不是出于天然的要素。恰是因为天然境况没有什么转折,正在正本的人工来因消散之后,经由从新栽植,就能还原昔日的领域。也有的由于经济好处不大,就任其烧毁下去。如许不再举动经济林木而加以栽植,就更说不上从它的存废有无来寻求当时天色转移的进程了。
由此可见,史乘时刻黄河道域竹的发展除了少少人工的感化表,从来没有间断。温顺时刻这样,严寒时刻也是这样。既然温顺时刻和严寒时刻都是相似的。再以它来举动例证评释差异时刻天色的转移,那就没有什么道理了,甚而竟是徒劳的。
由上面的叙述,可知自西周后期天色转暖之后,历时照样相当恒久的。如许的温顺时刻从来延长到战国晚年。孟子[55]和荀子[56]所著的书中都曾提到黄河下游,今山东、河北等处,一岁再热。而《吕氏年龄》所说的菖始生之时,较现正在为早[57]。这都是竺可桢所已经援用和论证过的。可见战国末叶,天色照样相当温顺的。
但是到了汉代,天色又有了转移,由温顺转向严寒。这由当时种麦时节能够获得阐明。麦是紧要农作物之一,因而种麦时节很受提防。《礼记》内中有一篇《月令》,是专记骨气的篇章。这篇书是从《吕氏年龄·十二纪》中抄出来编成的,应当算作《吕氏年龄》旧有的作品。按照《吕氏年龄》的纪录,仲秋之月,就劝人种麦,不要失时,借使失时,便是有罪了。出之于西汉人士之手的《尚书大传》也说,秋昏虚星中能够种麦[58]。这是一句较量懵懂的话,虚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是属于北方玄武之宿的一宿。这一宿正在八月里黄昏时正在天正中。也便是说种麦应当正在八月。古代历法的计算有时间会发作不对,正在庄家看来,说月份不如说二十四骨气来得无误。西汉晚年氾胜之已经说过,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而且说,种得早了,就容易生虫,种得迟了,不光穗子幼并且颗粒少[59]。这是说夏至后七十日种麦算是最适合了。夏至后七十日,已近于白露。东汉时,崔寔作《四民月令》,他把麦田分成薄田、中田和美田三种,白露节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再后十天种美田[60]。贾思勰又把种麦的时光分成上时、中时和下时。他说八月上戊社前为上时,中戊前为中时,下戊前为下时[61]。这种说法和氾胜之、崔寔差不多。《氾胜之书》撰于长安。崔寔为涿郡安平人(安平今仍为河北省安平县),曾作过五原太守(五原郡治正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贾思勰为齐郡益都人(益都正在今山东益都县东北),曾为高阳郡太守(高阳郡治正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他们的书中所说确当然都是黄河道域的景象。现正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西安市的种麦时节紧要正在白露和秋分之间。俗谚说: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这和《四民月令》所说的差相似乎。借使和《氾胜之书》比拟照,西汉时种麦还要早些。《氾胜之书》昭着指出果木,种得早了,容易生虫。但是它所定的种麦日期还正在白露之前,可见当时天色仍旧转寒。
近人论西汉天色,以为尚属于温顺时刻,就以《史记·货殖传记》所说“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为证,并指出橘、漆、竹皆为副热带植物,汉时既能正在陈、夏、渭川栽种[62],这些地域的天色当然是温顺了。按:黄河道域正在所谓温顺时刻和严寒时刻都有竹的种植,前文已有叙述,可见竹是不行举动黄河道域天色转移的证据的。不光竹是如许的,橘和漆也是相似的。这里先来说橘。西汉时,司马相如正在《上林赋》中,已经说过:“卢橘夏熟,黄柑橙榛[63]。”这是司马相如对付长安城表上林苑中景物的描绘。自后到唐时,李德裕撰《瑞橘赋》也曾说过:“魏武植朱橘于铜雀,华实莫就[64]。”铜雀台正在邺,邺为今河北省临漳县。这两条差异的事例,就被用作西汉和曹魏天色差异的证据。但是也再有和《上林赋》所说的相反的纪录。《三辅黄图》说:“扶荔宫正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本注: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林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两者所记,殊纷歧样。移植异木,自是临时盛事。所植正在上林苑中,司马相如作赋,也肯定会据以描绘。自后没有成活,就和司马相如无合。充其量也只是和自后的邺宫相似,似难说曹操时就较汉武帝时为严寒。虽然,正在司马相如之后,东汉张衡撰《南都赋》时也曾说过:“穰橙邓橘[65]。”东汉南都正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穰县正在河南邓县,而邓县正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这几处地方都正在江陵之北。能够举动橘树北移的途径。但南都、穰、邓终于距江陵较近,似不行以之阐明长安和邺城的天色。唐代段成式正在《酉阳杂俎》中[66]和宋代笑史正在《杨太线]都已经指出:唐玄宗天宝年间蓬莱宫殿前栽种柑橘,并结得果实事。李德裕《瑞橘赋》也说过:唐武宗时,宫中还栽种橘树,并结得果实。李德裕为武宗首辅,段成式亦唐代人,笑史较后,生于宋初。目击耳闻,皆当有据,非同虚妄。然这些只可阐明唐时天色的温顺,不应以之上论西汉时的转移。至于漆树,司马迁之后,崔寔亦曾道及。《四民月令》说:“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松、柏、杂木。”所说种漆之地还应正在陈、夏之北。但是曹魏时何晏撰《九州论》,却知道指出:“共汲好漆[68]。”共,今为河南省辉县,汲,今为河南省卫辉市,皆正在陈、夏之北。曹魏为严寒时刻,黄河以北的共、汲就有漆树,于是就不应再以“陈夏千亩漆”来阐明汉时的天色尚正在温顺时刻。
曹操正在邺城铜雀台所种的朱橘未有华实,自是汉魏之际天色严寒的证据。接着广陵故城之下的一段邗沟水道结冰,也确是史无前例的大事。这宗事发作正在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这一年十月,魏文帝为了征讨吴国,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旗号数百里。但是就正在这一年,天色大寒,水道结冰,船只不得入江,于是退军引还[69]。近人援用这条纪录,多有误释处,不免与真相不符。可能正在这里略作评释。这里所说的广陵故城,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曹魏虽移广陵郡于今江苏清江市。然既明言故城,就不是位于今清江市的广陵城。这一次行军是以舟师自谯(今安徽省亳县)循涡水入淮,从陆道到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县),然后再至广陵故城。为什么转业陆道?是由于淮水以南广陵郡城和广陵故城之间有一段水道欠亨,几千只战船皆阻塞不得行。因为蒋济的发愤疏浚,才得延续挺进,从来进到精湖以南。自后退兵回来,因为精湖以北水浅,蒋济再没法疏浚,才得三军返来[70]。精湖正在今江苏宝应县南,今犹称为津湖,盖音近易讹。精湖以南,距江已不很远。这一段水道当是邗沟的脚印。所谓水道结冰,当指这一段水道而言。这段水道不如淮水的深广,是可以容易结冰的。因为这段水道结冰,魏国的舟师才不得入江。论者援用这条史料,却以为结冰的水道竟是淮水。借使是淮水水道结冰,何必蒋济疏浚淮南水道?舟师又何能进到精湖以南?借使是淮水冰冻,当然也能够说是一次天色的转移,但与精湖以南至于江边的水道结冰比拟,其道理就显得有所差异,以至不必举动紧要的事例,万分提起。
这回正在广陵故城邻近的水道结冰,虽是曹魏修国未久的事件,能够和自后南朝正在修康覆舟山下设置冰房事相合联,可知这临时刻严寒时节的悠长。修康便是现正在的南京。南京结冰是少见的。南朝为了藏冰而特修了冰房,也是以前少有的。竺可桢举出这宗事宜来评释当时天色的特质,饶成心义。
南北朝时天色严寒的事例,还可举出北魏贾思勰正在所著的《齐民要术》对付当时果木树的纪录。据贾思勰的纪录,当时黄河道域杏花正在三月始开放,而枣树生叶和桑花干枯正在四月初旬。当时的三月约当现正在阳历四月中旬,其四月初旬应为现正在蒲月上旬。较着可见,当时这些果木树的出叶和花着花谢还较现正在为迟。越发值得提防的乃是冬季对付石榴树的维护。当时石榴树越冬,须用蒲藁裹而缠之,否则就要冻死。这正在现正在黄河下游也是不曾有过的气象。这宗事例和南朝正在修康设置冰房事区分见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虽说都属于孤证,却是应予珍重的。
天色再次转为温顺,是正在隋唐时刻。但早正在南北朝后期已有相当的现象。远正在殷商时刻,黄河道域已经有过合于象的纪录。下迄秦汉之时,这种纪录竟至阙如。这内中的来因还需求从长探索,可以也与天色转移相合。秦汉时刻人丁增加,土地运用日广,象也很多藏于丛林之中。因为天色的转寒,象也就渐渐向南转移,故黄河道域就不复再见象的脚印。但是到了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南兖砀郡(今安徽砀山县)却挖掘了巨象[71]。如许的巨象较着并非本地本地货,于是本地人引为奇事,缉捕后送于邺城。砀郡位于淮北,距淮水并非甚远。这只象恐也不是淮水流域所产。借使是淮水流域的象,则北来到了砀郡,当不至于以为奇事。象的北来正可评释淮北天色已渐转暖,故天然流窜至此。
隋唐时刻天色转暖,当时合中梅花开放,移种的橘树还能结出果实,都是全部的例证。唐代长安宫中种植橘树,这是正在前面仍旧提到过的。唐代诗人对付合中的梅花多有题咏[72],当非诬捏之辞。如许的事例是近人论证隋唐时刻天色时皆有所援引的。不表这里再有些题目需求澄清。近人论西周年龄时刻的天色,皆以那时黄河道域能有梅树举动温顺的阐明。而论证隋唐时刻天色的又复温顺,其例证照样梅树。这两个温顺时刻之间,还夹有一个相当恒久的严寒时刻。正在如许严寒的时刻,黄河道域当然没有梅树了,既然黄河道域没有梅树,隋唐时刻又若何昌隆起来?东汉时,张衡正在所撰的《南都赋》里曾说过:“樱梅山柿。”这是说当时南都有过梅树。所谓南都,乃指宛城而言,也便是现正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不属于黄河道域,却近于黄河道域,正在黄河道域天色转暖的时间,梅花就由邻近地域繁植移种过来。
隋唐时刻的温顺天色,直到宋初,尚无很大差别。据《宋史》纪录,太祖修隆三年(公元962年),黄陂有象自南来食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有象入南阳,虞人杀之[73]。黄陂县今为武汉市黄陂区。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前面说过,南北朝晚年,砀郡已经挖掘过象。砀郡治所正在今安徽砀山县。南阳、黄陂两县皆正在砀山县之南。距黄河道域更非邻近,亦可显示当时依然相当温顺。当时借使天色仍旧转寒,象是不会远至这些地方的。
宋代的天色照样转向严寒的。黄河道域再度不栽种梅树便是显然而紧要的证据。苏轼咏杏花诗所说的:“合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王安石咏红梅诗所说的:“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苏轼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74]。上距黄陂见象正为百年。苏轼为蜀人,其初至东京开封为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75]。王安石北来,略早于苏轼,其间相差也不表几年[76]。正在这前后百年上下,北人竟已不领悟梅花,可知其间转移照样相当宏壮的。这里还可再举郭璞和邢昺的《尔雅》注疏为证。《尔雅·释木》曾举出梅树。郭璞注:“似杏实酢。”邢昺无疏。郭璞为晋时河东闻喜人,邢昺为宋时曹州济阴人。闻喜,今仍为山西闻喜县。济阴,今为山东菏泽市。盖均为北人,宜其困难说得全部。由郭璞作注,更能够明白晋时北方已无梅树。宋时不光黄河道域无梅树,便是东南沿海的荔枝树,也曾不止一次被冻死[77]。长江下游的太湖,湖面宏大,为东南大泽,也已经通盘冰封,洞庭山上的柑橘树同样被冻死[78]。便是江南的运河,也不止一次结冰[79],这都应是史无前例的天色转移。
到了元代初年,论者按照邱处机所作的《春游》诗。指出天色又趋于和善,这首诗中有句说:“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走动[80]。”现正在杏花也正在清明时节怒放,可知当时的天色和现正在相似乎,已较为转暖。邱处机这首诗撰写于公元1224年,这一年是成吉思汗十九年,宋宁宗嘉定十七年。阐明元代天色转暖的文件,目前所可知者仅这一点。虽属孤证,然以得之于目击亲见,当非虚妄。天然情形,也不是不常举动,于是是能够征信的。近人论元代天色的温顺,皆以当时黄河道域竹林为证。竹的有无不够以阐来日色的转移,已见前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表如许的温顺时刻并未延续良久。就正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仍旧有了江南运河结冰的纪录[81],接着太湖又连接封冻,柑橘树也被冻死[82]。温顺时刻就如许再度转入严寒期。如许严寒的天色从来接续到明清两代。据竺可桢所援引、明清两代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当数到明代袁幼修所写的《日志》和道迁所撰的《北游录》。袁幼修《日志》曾记实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七年(公元1608-1619年)湖北沙市邻近的天色。据所记实,则当时沙市春初的物候较现正在武汉市物候约迟7天到30天。《北游录》则纪录道迁于清顺治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653-1655年)走动于杭州及北京间的资历。据其所记,则当时北京的物候也较现正在约迟一两礼拜。袁道两家撰述的时间,前表态差50年上下,华中和华北两地域的天色大致相似乎,皆较迟于现正在,这当非不常的气象。道迁由杭州赴北京,乃是乘舟前去,正在经由天津至北京一段旅程时,运河冰冻,不行不改搭车辆。遵循所记的日程计算,运河封冻功夫竟多达107天。这段运河迄至现正在,冬季也是会封冻的。不表据1930年至1949年的记实,均匀封冻日期唯有56天,其间相差是很悬殊的。便是春季开河的日期,清代初年也要较现正在迟12天。按照如许的纪录,应当说:明清两代的天色是转为严寒时刻的。
由上面的叙述能够看到,从人类最初能从事出产营谋时起,从来到现正在的几千年间,天色时有转移。远古的温顺时刻较为恒久,秦汉此后,转移就较为一再。愈到自后,严寒时刻却显得较长。如许温顺和严寒时刻的转移,只是从若干年月和全部事例涌现出来的。应当说,天色的转移不光正在较长的时刻有所涌现,便是短暂的年月中也不是弗成以体验出来的。历代史籍中的五行志就曾纪录着冰冷、燠暑、早霜、厉冰,如许的事例以至是一再有过的。但这只是临时的气象,困难举动一个时刻明显转移的按照。
史乘时刻不光气温的寒暖有所转移,便是干湿同样也是会显出转移的。近年来一向挖掘古代遗留下来的孢粉。按照如许的孢粉,不光能够测定正本植物存正在的年代,还能够测定当时潮湿景遇。按照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距今五六千年前,与温顺的天色同时,为一相当潮湿的天色[83]。其后由潮湿的天色变化为干旱天色。但到了距今2500年前,天色又稍显得潮湿,这不光由孢粉的测定获得阐明,也是和文件纪录相相符的。
前面说过,古代黄河道域是已经有过很多湖泊的。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应当会对天色起着调理的感化。古代黄河道域正由于这些湖泊,因而显得相当潮湿,起码没有现正在如许的干燥。由于潮湿的联系,因而从来到年龄时刻,黄河道域,越发是黄河下游的人们照样喜好住正在丘陵地域。传说齐景公敬重晏婴,策画替他另起一座新的室庐,说是旧宅湫隘,新宅爽垲[84]。正在现正在说起来,山东地方恰是爽垲的地方,借使古代和现正在相似,那么,晏婴的室庐就不必劳齐景公替他另行开发了。再以现正在山西西南部来说,这是年龄时刻晋国的土地。论起地势来,应当比山东还要高亢。年龄时刻晋国已经策画迁都,有人宗旨迁到郇瑕氏的地方,这里有盐池的好处,应当是不错的。但是此表一位大臣韩献子却提出贰言,说是郇瑕氏地方土薄水浅,住得久了,人们是会容易生灾生病的。晋国的臣子们探求的结果,以为韩献子说得不错,因而就没有向这里转移[85]。由其他纪录看来,韩献子的话却不是无误的。由于《诗经》中《魏风》内中就仍旧提到汾水邻近有沮洳的地方[86]。既然是沮洳地就很困难高亢爽垲了。
如许潮湿景遇由当时丛林的分散,也能够获得阐明。应当说,潮湿的天色推动了丛林的发展发育,而茂密的丛林也显示出天色的潮湿水准。2500年前,黄河道域丛林相当繁多,分散的地域也相当庞大。这就未免惹起少少人的怪僻,由于有些树种现正在已不再见于黄河道域,有些丛林分散地域仍旧没有什么树木,于是以为是难以置信的。当时的天色既是温顺而又潮湿,为什么不行发展那么多的树木和丛林,而所发展的地域又复那么庞大?借使以现正在的情形忖度以前,若何不会有如许的疑义。如许潮湿的天色自后又再次变干。传说这个变干的界线年。这仍旧是元代初年了。这是据古莲子经由C14年代测定所得的结论。如许的结论正在文件纪录中同样能够获得验证,由于黄河道域的丛林昌隆茂密的水准,并未有过多的减低。当然,人工的蹧蹋是不应当估计正在内的。
潮湿和干旱的转移虽是时有涌现,但接续时刻的是非,却也不尽一样。经探索阐明,借使以公元1000年举动界线,把前后分成两段果木,则正在这一年以前,干旱时刻接续时光短,潮湿时刻接续时光长。这一年此后,潮湿时刻短,干旱时刻长。近400年中,黄河道域旱灾的发作较量一再,便是阐明。如前所说,黄河道域的丛林正在距今700年照样相当昌隆茂密,近四五百年,丛林地域有明显的缩幼,这虽然是因为人工感化的伤害,但干旱时刻的接续时光较长,也不行说就无影响。
由此可见,史乘时刻天色是有过转移的,并且相当一再,并非短暂零落。叙述天色的相合影响,是应当以当时的天色举动凭借的。以今论古或以古论今,都是失当当的。
万分声明:以上实质(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罗正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颁布,本平台仅供给讯息存储办事。
海港申花皆奏凯、联赛冠军花落申城,足协杯再演冠军德比,做上海球迷真欢跃!
励志!崔永熙NBA税后年薪243万国民币把握 不足CBA顶薪税前600万
念书、思虑、文明、史学,本号紧要推送近今世史范畴文、史、哲、政、法等方面卓绝作品。
Redmi Note 14 Pro上山下河,王腾极限测试,雷军都点评了
1年走完iOS、安卓17年的道!华为纯血鸿蒙成了:运用已餍足用户99.9%运用时长史想海:我国古这日气的同异果木